“20 年,把中文种子撒向世界”—— 访孔子学院资深中方院长陈慧

刘老师 阅读:15 2017-11-19 15:21:24 评论:0

  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的会议室里,刚参加完孔子学院院长岗前培训的陈慧小心翼翼地擦拭着胸前的 “孔子学院 20 周年纪念奖章”。这枚镌刻着 “深耕不辍” 字样的奖章,是对她 18 年孔院生涯的最佳注解。2024 年恰逢孔子学院创立 20 周年与首都师范大学建校 70 周年,作为首师大派出的首位孔院中方院长,陈慧的故事几乎是孔院发展的缩影。

  2006 年,32 岁的陈慧接到赴欧洲某国筹建孔院的任务,“当时心里既激动又忐忑,连本像样的教材都没有。” 她回忆道,初到当地时,孔院的 “教室” 是合作大学一间闲置的储藏室,墙面斑驳、桌椅陈旧,首批报名的学生仅 17 人。为了吸引更多人,陈慧和美方同事骑着自行车走遍当地中小学,用自制的汉字卡片、中国结开展宣讲,“有次在街头演示剪纸,围过来的人太多,剪纸工具都被挤掉了 3 次。”

  

教材匮乏是最棘手的问题。陈慧白天上课,晚上就趴在宿舍的写字台上编教材,把当地的风景名胜、日常用语与中文语法结合起来,“比如教‘你去哪儿’,就配上市中心广场的图片,学生们一下子就理解了。” 她还发动国内亲友邮寄中国歌曲磁带、动画片光盘,“当时没有 U 盘,就把歌曲刻成 CD,学生们跟着《甜蜜蜜》学发音,效果特别好。”

  2012 年,陈慧调任非洲某国孔院院长,这里的挑战变成了文化差异与教学条件的双重考验。“当地经常停电,我们就准备了太阳能充电宝给投影仪供电;学生们基础薄弱,就把汉字拆解成‘图画’来教,比如‘山’就是三座小山的样子。” 最让她难忘的是 2015 年的一场暴雨,教室屋顶漏雨,她和学生们一起搬着桌椅躲雨,却没人愿意提前离开,“有个女生说‘中文课比躲雨更重要’,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。”

  如今再走进孔院,陈慧的眼中满是欣慰:曾经的储藏室变成了集教室、文化展厅、多媒体中心于一体的综合空间,教材从自制稿升级为 AI 互动课本,课程也从单一语言教学拓展到 “中文 + 职业教育”“中文 + 艺术” 等多元领域。“现在的年轻院长带着短视频工作坊、VR 文化体验课过来,我都得跟着学。” 陈慧笑着说,她最近正在研究 AI 教学工具,“不是要跟上潮流,是要让中文教学更贴合年轻人的需求。”

  培训间隙,几位新院长围过来请教经验。面对 “如何应对文化冲突” 的提问,陈慧分享了自己的心得:“要尊重差异,更要找到共鸣点。比如当地人喜欢足球,我就用足球术语教中文;他们重视家庭,就多讲中国的家风故事。” 她还给新院长们赠送了自己编著的《孔院教学手记》,“里面记着我遇到的坑、总结的经验,希望能帮他们少走弯路。”

  谈及未来,陈慧说自己还有两个心愿:“一是把这些年收集的 300 多份学生手写信整理成集,二是带一批外国学生回中国看看 —— 就像 20 年前有人带我们走出国门那样,把中文种子撒得更远。”

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ongyuan.kongzi.edu.pl/post/3133.html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孔子学院中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