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:中医特色中文课程走红 跨境联动构建文化传播矩阵
泰国春武里府的中医义诊现场,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的学员正在用中文协助中泰医师问诊 ——22 岁的帕查拉为患者测量血压后,熟练说出
“血压偏高,建议低盐饮食”;一旁的互动课堂上,教师项志勇结合针灸模型讲解 “穴位”“经络”
等专业词汇,白板上同步展示中文繁体字与泰语译法。该校孔院以中医文化为纽带,打造 “语言学习 + 传统医学” 的跨境传播特色品牌。
“泰国中医师总会注册会员超 2 万人,但仅 15% 能阅读中文典籍,中医术语翻译混乱成为行业痛点。” 孔院中方院长项志勇介绍,团队联合泰国中医师总会、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发 “中医中文系列课程”,涵盖《基础中医词汇》《方剂学概论》等 6 个模块,教材收录 800 余个核心术语,采用 “泰语释义 + 中文发音 + 实物图示” 三维呈现模式。课程开设 3 年来已培训医师 800 余人,其中 320 人通过 HSK4 级考试,能够独立研读《黄帝内经》选段。
HSK 考试与职业发展深度绑定。孔院设立 “中医专项考点”,推出 “HSK 达标 + 医师认证” 双重激励机制,2024 年中医相关专业考生达 560 人次,较上年增长 45%。泰国中医师林丹乾通过 HSK5 级后获赴华进修资格:“以前看中文医案要靠翻译软件,现在能直接和中国专家讨论‘辨证施治’,诊疗水平明显提升。”
教师团队彰显专业跨界优势。18 名教师中 7 人拥有中医或药学背景,中方教师王敏曾参与《中医术语泰译标准》制定,她开发的 “穴位记忆口诀” 被纳入全球孔院教学资源;本土教师李娜擅长将泰式按摩与中医理论结合,其主讲的 “养生中文课” 成为孔院爆款课程,线上回放量超 200 万次。建立 “中泰教师教研共同体”,每月开展 “中医术语教学研讨会”,已产出 12 套标准化教案。
特色活动形成品牌效应。连续七年举办 “中医养生保健泰国行”,2024 年义诊活动吸引 150 余名民众参与,中泰专家用双语讲解 “三伏贴”“艾灸” 等养生知识,新华社、泰国 CTV 等媒体全程报道;校园内开设 “中医文化体验馆”,配备针灸铜人、中药标本等教具,年均接待访客 8000 余人次。加入 “东盟传统医学孔院联盟”,与马来西亚、越南孔院共享中医教学资源,联合举办 “传统医学中文论坛”。
全球协作推动成果落地。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 “3+1 联合培养”,首批 15 名泰国学员赴华学习针灸技术;引进 “中医中文慕课平台”,上线课程涵盖 20 个国家的语言字幕,全球注册用户超 5 万人。项志勇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中药种植中文课程”,服务泰国东部经济走廊的中泰医药合作项目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ongyuan.kongzi.edu.pl/post/3093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