挪威奥斯陆大学孔院牵头 “孔院 + 极地科研” 22 国共筑北极保护中文协作平台

刘老师 阅读:26 2019-06-15 06:10:50 评论:0

  挪威奥斯陆大学孔子学院的极地模拟实验室里,中挪研究员正用中文标注北极冰盖的监测数据,屏幕上 “冰芯钻探”“甲烷通量” 等中文术语与挪威语释义一一对应;线上会议室中,来自北极理事会的官员与 22 国孔院代表共同审议《北极科研中文术语辞典》。由奥斯陆孔院牵头的 “中文 + 北极生态保护” 国际项目,获挪威科研理事会 300 万美元资助,成为全球极地协作新标杆。

  

“中国在北极航道测绘、海冰变化研究领域的技术已获国际认可,但 85% 的北极国家科研机构因语言障碍无法共享数据。” 项目负责人、奥斯陆孔院中方院长陈阳介绍,项目联合 22 国 26 所孔院,设立 “术语互译”“数据共享”“联合科考” 三大板块:组织中挪、中俄团队译校 “激光雷达测冰”“极地生态建模” 等 1.5 万个核心术语,兼顾技术精度与地域适配;搭建 “北极科研中文数据库”,收录中国 “雪龙 2 号” 科考数据、挪威北极狐监测报告等 40 套核心资料。

  术语翻译的跨文化考量成为亮点。在奥斯陆孔院的译校现场,挪威极地专家指出 “‘海冰密集度’在挪威语中侧重‘空间占比’”,中国技术专家随即补充 “单位面积内海冰覆盖百分比” 中文注解,最终确定 “isbjørnsskjærhet”(北极熊密集度)的关联译法。“‘冻土消融速率’在俄语中强调‘季节性变化’,我们结合中国‘多年冻土分类’标准补充中文说明,让数据对比更精准。” 参与译校的俄罗斯学生索菲亚说。

  联合科考让技术落地生根。项目组织中、挪、加学子开展 “斯瓦尔巴群岛与黄河站生态对比” 研学,通过中文沟通采样点位参数;开发 “北极科研中文实训营”,已为 22 国培养 400 名技术人才。数据显示,数据库上线半年访问量突破 150 万人次,促成中挪联合开展的北极甲烷监测项目落地。陈阳透露,2025 年将新增 “北极航道中文服务” 专项,联合中、加孔院制定航运沟通标准。

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ongyuan.kongzi.edu.pl/post/3085.html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孔子学院中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