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孔院牵头 “孔院 + 粮农组织” 项目 25 国共译农业中文术语

刘老师 阅读:24 2019-12-08 08:43:14 评论:0

  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孔子学院的农业术语翻译工坊里,中尼专家正用中文标注 “耐旱玉米”“生物农药” 等术语的豪萨语释义;线上会议室中,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与 25 国孔院代表共同审议《非洲农业中文术语辞典》初稿。由拉各斯孔院牵头、粮农组织支持的 “中文 + 非洲粮食安全” 国际项目,近日正式启动,为非洲农业技术普及注入中文力量。

  “中国在杂交水稻、节水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已惠及非洲 30 国,但 80% 的非洲农户因语言障碍无法掌握核心技术。” 项目负责人、拉各斯孔院中方院长王芳介绍,项目联合 25 国 30 所孔院及粮农组织专家,设立 “术语互译”“技术推广”“联合培训” 三大板块,首批启动辞典编纂、“中国农技中文解读” 等 5 个项目,获粮农组织 200 万美元专项资助。

  术语翻译兼顾专业精准与本土适配。在拉各斯孔院的翻译现场,尼日利亚农学家指导学生识别 “木薯淀粉加工”“高粱种植” 等本土术语,中国农技专家讲解中文表达的 “技术内核”—— 如 “测土配方施肥” 翻译时,特别补充 “按土壤养分定制肥料” 的中文实操步骤,避免理论化。“‘堆肥’在豪萨语中无对应词,我们结合‘粪便 + 秸秆发酵’的解释,让农户一看就懂。” 参与翻译的尼日利亚学生阿米娜说,辞典已收录 1 万个核心术语,覆盖种植、养殖、加工等 18 个领域。

  技术推广让成果落地生根。项目组织中尼农技人员开展 “中文农技培训”,通过中文讲解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,已培训 500 名非洲农户;搭建 “非洲农业技术中文库”,用中文收录 30 套中国农技视频,上线三个月点播量突破 100 万次。数据显示,项目已促成 10 项中非农技合作,其中中尼联合培育的 “抗虫玉米” 已在非洲 5 国推广,亩产提升 40%。王芳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青年农民中文计划”,培养 1 万名会中文的非洲新农人。

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ongyuan.kongzi.edu.pl/post/3069.html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孔子学院中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