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孔院牵头 “孔院 + 教科文” 项目 20 国学子共护世界文化遗产
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孔子学院的数字化工作室里,中法学生正用中文标注卢浮宫藏品的修复档案;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线上课堂中,师生们围绕
“敦煌壁画与桑给巴尔石头城保护对比” 展开讨论。由巴黎索邦孔院牵头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 “中文 + 世界遗产保护”
国际项目,近日正式启动,成为全球文化遗产协作的新范式。
“中文已成为世界遗产领域的重要工作语言,全球 45% 的遗产保护项目有中资参与。” 项目负责人、巴黎索邦孔院中方院长李娜介绍,项目联合 20 国 32 所孔院,设立 “遗产修复术语互译”“联合考古实践”“数字遗产共建” 三大板块,首批启动《世界遗产保护中文术语辞典》编纂、“丝绸之路遗产数字地图” 绘制等 6 个项目,获教科文组织 200 万美元专项资助。
术语翻译现场彰显跨文化智慧。在巴黎索邦孔院的翻译工坊,法国遗产修复专家指导学生识别 “干壁画”“湿壁画” 的法语表述,中国教师讲解中文 “彩绘”“勾缝” 等术语的技术内涵,双方共同将《威尼斯宪章》核心条款翻译成兼具 “专业精度” 与 “文化适配性” 的中文文本。“‘真实性’在法语中侧重‘原真性’,中文翻译时我们结合‘修旧如旧’的中国理念,让术语更易被中国团队理解。” 参与翻译的法国学生埃琳娜说,辞典已收录 5000 个核心术语,覆盖 12 个遗产保护领域。
联合实践让合作落地生根。项目组织中、法、埃及学子开展 “卢克索神庙与秦始皇陵保护” 联合研学,通过中文沟通修复技术;搭建 “全球遗产数字共享平台”,360 度展示 20 处世界遗产的中文修复档案,上线半年访问量突破 80 万人次。数据显示,项目已培养 200 名 “遗产保护中文人才”,促成 10 项跨国修复合作,其中中法联合修复的巴黎圣母院彩绘玻璃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。李娜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水下遗产保护” 专项,联合中、菲、印尼孔院开展珊瑚礁遗址研究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kongyuan.kongzi.edu.pl/post/3053.html